2019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獲獎者座談會在京舉行
2019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獲獎者座談會在京舉行
“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以下簡稱“特貢獎”)是中國政府自2005年始設立的一個旨在表彰對中國文化傳播與研究做出杰出貢獻的海外學者、翻譯家與出版家的重大獎項。本屆特貢獎的獲得者共15人,其中12位榮獲本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3位榮獲青年成就獎。8月20日下午于釣魚臺國賓館舉行了隆重的頒獎儀式,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黃坤明親臨會場,為獲獎者頒發了獎狀。
為進一步加強與特貢獎獲獎者的交流,2019年8月21日下午,由中圖公司、中國文化對外翻譯與研究中心、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北京)主辦,北京文投國際控股有限公司承辦的“2019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獲獎者座談會”在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舉行。第十三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的獲獎者代表、國內高校與出版機構代表等就中國文化國際傳播與譯介、國際創意寫作資源合作等主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與研討。
中國文化對外翻譯與傳播研究中心主任黃卓越教授在致辭中對在座的獲獎嘉賓表示誠摯的祝賀。他表示,各國、各民族文化之間的深度交流總是與書寫、翻譯和出版等活動密不可分。每位獲獎人長期以來在這片土地上耕耘,為之付出了大量的精力與心智,取得的這項榮譽也是名至實歸。設立特貢獎的初衷是加強國際間的多元文化交流,讓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國,也讓中國更緊密地與國際社會聯系在一起。而本次座談會,也是希望通過這種零距離、面對面的接觸,進一步加強各位獲獎人之間,以及中國高校、出版機構與獲獎人之間的交流,為將來的更好合作打下基礎。
隨后,各位特貢獎獲獎者就自身經歷、實際經驗展開討論。作為翻譯家的羅陽談到自己和羅馬尼亞的漢學界同事們一直都嚴格堅守著“信達雅”的翻譯標準,將高質量的譯作奉獻給羅馬尼亞的讀者。他同時提到了譯者追求“慢工出細活”與出版社顧及時效性之間存在的一些矛盾,希望今后能調解好這一問題,以便讓譯者能夠全身心投入到翻譯工作中去。來自德國的青年翻譯家石坤森對羅陽的觀點表示認同,認為自己想做的就是翻譯、寫作,其他的事項最好由運作機構來幫助承擔,以便為作家、翻譯家提供更輕松的研究與譯介環境。希臘翻譯家索提里斯·查理克亞斯在發言中表達了他對中國文明的由衷的熱愛,他認為中華文明對于全人類的發展起到了根基性的作用,因為它解決了兩個最重要的基本問題,一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二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談及自己時,向大家介紹了現階段他的工作主要還是集中在翻譯中國古代經典作品,在翻譯中國古典哲學的同時,也時常思考中國文明與希臘文明的異同。他以為,現如今我們所面臨的生態問題、環境問題等,都可以在道家思想中找到解答的靈感。來自埃及的青年翻譯家雅拉·艾爾密蘇里在發言中主要談了中文作品這幾年來在阿拉伯地區讀者中受容的情況,以為在各方的努力下,已經取得了相當好的效果。
俄羅斯作家尤里·塔夫羅夫斯基在座談會上對中國政府設立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以及建立文化貿易平臺等表示感謝,認為這是對習近平主席和普京總統共同打造的中俄合作新時代的重要推進。此外,他也談了自己研究與翻譯中國文化的一些可貴經驗,并期望中俄在商務與文化層面的交流有進一步的擴展。在他看來最近俄羅斯與中國在紀錄片制作方面的順利合作,便是一個甚好的事例,他期望中俄合制的這些紀錄片能夠早日上映。來自斯洛伐克的作家利奧波德·莫拉夫奇克的發言,頗富風趣,以為斯洛伐克其實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之一,而這也意味著中國作品在斯洛伐克的出版與傳播會遇到不同于其他國家的問題,比如很有可能在國內難以找到書籍出版的贊助方,這就要求他們這些熱衷中國文化的學者能不忘初心,堅持下去。
阿根廷出版家林磊文在發言中認為,隨著中國的影響力日益增強,最近一些年來,阿根廷民眾對中國充滿了好奇,也開始迫切希望了解中國,渴望了解中國在幾十年來發生的巨變,他們關注中國的城鎮化、勞工狀況、城市建設等社會性問題,也對中國現當代文學很感興趣,好在目前阿根廷已經有了一批熟練掌握漢語的優秀譯者,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這一空缺。當然,他認為,在阿根廷高質量的作品往往是出版社最基本的要求,不會只根據市場調研的結果來迎合讀者的口味,在很多情況下也需要去培養民眾的口味。來自匈牙利的出版家庫奇什·安德拉什·山多爾曾在布達佩斯成立了“中國主題圖書編輯部”,出版了大量來自于中文的譯著,這次發言主要還是從他自己的業務出發,向與會者介紹了匈牙利國內的出版狀況,并探討了盜版圖書的問題。
在座談會的最后環節,中國文化譯研網負責人徐寶峰教授、北京文投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武先生、北京文投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偉先生、北京國際文化貿易服務中心主任潘東培先生、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副院長范軍先生、北京語言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賈烈英教授、天津人民出版社副總編輯任潔女士等紛紛就中國圖書在海外的出版和推廣工作進行了探討,并表示愿意為未來的國際圖書出版、交流與版權貿易合作獻計獻策,與各方攜手共進,開辟新的局面。(樊子琪供稿)
- 上一篇:首次環球智利研討會在京成功舉辦
- 下一篇:聽國際漢學家“云端”講述北京故事
- ·索尼婭·布雷思勒與她“中國模式”
- ·翻譯牽動文學命脈 ——訪韓國著名翻
- ·鏈接中國:在澳洲研究漢學
- ·深研儒佛之道——梅約翰教授訪談
- ·翻譯與研究:站在中國文學研究的前
- ·感受中國,書寫中國 ——訪加拿大著
- ·以語言與藝術為橋梁的漢學研究
人物簡介 索尼婭布雷思勒(Sonia Bressler),法國作家,2005年畢業于巴黎第十二大學,獲哲學與認識論博士學位,現任教于巴...
金泰成(???),韓國著名翻譯家,韓國漢聲文化硏究所所長。1959年出生于韓國首爾, 畢業于韓國外國語大學中文系, 獲文...
鄧肯(Campbell Murray Duncan),新西蘭漢學家和翻譯家,曾任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亞太學院漢學系教授,現任《新西蘭亞洲研究雜...
梅約翰(John Makeham) ,著名漢學家,現為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教授,拉伯籌大學中國學研究中心主任,《現代中國哲學》(M...
伊維德(Wilt L.Idema),1944年出生于荷蘭的達倫(Dalen),在荷蘭萊頓大學學習中國語言與文學。1968~1970年先后在日本札幌的...
李莎(Lisa Carducci)是加拿大著名的作家、詩人、翻譯家和油畫藝術家。早年曾就讀于蒙特利爾大學,獲文字學與語言學博士...
林西莉教授 林西莉(Cecilia Lindqvist)生于1932年。瑞典最著名的漢學家之一,也是作家和攝影家。自20世紀70年代起便致力于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