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安志《尋找中國》系列圖書啟動儀式成功舉行
龍安志個人作品國際研討會暨“外國人寫作中國計劃”
《尋找中國》系列圖書啟動儀式成功舉行
為進一步實施好“外國人寫作中國計劃”,打破語言壁壘,豐富國際選題創作,支持對中國主題創作或研究的外國友人,打造“外國人寫作中國計劃”明星圖書,北京語言大學中國文化對外翻譯與傳播研究中心暨中國文化譯研網(CCTSS)于12月4日下午,在北京語言大學召開了龍安志個人作品國際研討會暨“外國人寫作中國計劃”《尋找中國》系列圖書啟動儀式。此次會議旨在探討和國外作家對話交流的模式,溝通國外作家創作中國的機制,推動更多寫作中國的作品參與“外國人寫作中國計劃”,幫助世界各國多語言讀者和觀眾及時發現、翻譯、創作和分享優秀中國文化作品。
中國出版集團原總裁、韜奮基金會理事長聶震寧,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賀耀敏,北京大學法語系主任董強,中央編譯局原副社長韓繼海,《漢語世界》雜志主編、副社長儲丹丹,中國文化網英文版主編馮明惠,天津人民出版社國際出版中心主任孫瑛,黑龍江大學法語系教師欒荷莎,美國國家地理中國首席代表孫慶偉,《尋找中國》系列圖書作者龍安志,尼泊爾經濟論壇喜馬拉雅分部創始人兼秘書長Sujeev Shakya 等出席了本次會議,會議由中國文化譯研網國家工程負責人徐寶鋒教授主持。
聶震寧認為,“外國人寫作中國計劃”是一個很好的創意,在選題時需要“好中選優,優中選精”。通過“外國人寫作中國計劃”秘書處組織的本次會議,《尋找中國》系列圖書選題作為鮮活地寫出了中國故事的作品,能夠更好地進行出版、策劃及推廣。
賀耀敏表示,《尋找中國》系列圖書選題蘊含著重新發現中國的價值和理念、重新認識中國歷史文化、重新理解中國評價和中國道路、重新審視中國的成就和中國對于世界發展方案四層意義。同時他也認為,該書很好地結合了概念性的需求和心靈的沖擊,能夠吸引并打動讀者。
龍安志表示,“外國人寫作中國計劃”是一個支持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的項目,對于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有著極大的重要性?!巴鈬藢懽髦袊媱潯弊髡呖梢酝ㄟ^自己的語言和同胞溝通,以接地氣的方式讓海外了解中國,改變海外對中國的誤解。
董強談到,真正對中國感興趣的人,不僅是單純地對中國感興趣,而是中國當今情況與自己的世界觀是吻合的。目前中國和西方面臨的問題是一樣的,通過“外國人寫作中國計劃”讓西方人認識到中國人和他們面臨同樣的問題,有助于消除誤解,引起共鳴,促進中外共同探討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全球性問題。
何明星表示,龍安志以西方人的身份講出了中國人最普通的故事,這是《尋找中國》系列圖書中最重要的一點?!巴鈬藢懽髦袊媱潯弊钇诖木褪怯筛嗟耐鈬酥v出中國人如何成長、奮斗,進而實現中國夢的故事。
儲丹丹坦言,《尋找中國》系列圖書的內容令她感動,龍安志通過分享他在中國的經歷,讓海外了解到當今是一個多元化的世界,共同構成人類命運共同體。
馮明惠提出,可將《尋找中國》系列圖書在海外的社交平臺上再進行針對性編輯,作為出版的延伸,通過不同的渠道提升作品影響力,進一步講好中國故事。
孫慶偉表示,龍安志個人獨特的經歷使得他對中國的社會、文化及中國整個經濟改革開放的歷程都有著獨特的觀察和思考,這種觀察和思考帶給讀者的感受是跟中國人的感受所不同的?!巴鈬藢懽髦袊媱潯弊钪匾牟皇怯涗浿型獾牟煌?,而是要消解生硬的中國印象,從感情上讓所有人了解中國的歷史和今天,求同存異。
Sujeev Shakya談到,作為一個尼泊爾人,龍安志的作品令他可以足不出戶了解中國歷史的偉大變遷。尼泊爾熱切渴望與中國更多地合作和交流,希望通過“外國人寫作中國計劃”這一項目更好地了解和傾聽中國的現在、過去及將來。
韓繼海認為,龍安志通過作品在中國和世界之間架起了一道互相認識、了解和溝通的橋梁,為向世界客觀地介紹中國,讓世界了解中國做了巨大貢獻。海外讀者通過《尋找中國》系列圖書,能夠深入了解中國價值和中國道路存在與發展的原因,以及中國能取得當今成就的原因。
孫瑛提出,建議在《尋找中國》系列圖書中納入更多大眾化文化符號,同時龍安志作為導演,在作品中加入更多圖片資料將會產生更大宣傳價值。
欒荷莎表示,如果想讓世界了解中國,占中國人口半數的女性不應缺席。她期待著能夠有更多作品在差異性和特殊性之外,書寫中國女性的普遍性。
本次會議中外專家圍繞“外國人寫作中國計劃”《尋找中國》系列圖書,深入探討了如何發掘優質選題,傳播好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等議題,會場討論氣氛濃烈,進一步推進了“外國人寫作中國計劃”三期選題工作,近期《尋找中國》系列圖書之《尋找香巴拉》將正式進入創作階段。CCTV、China Daily、環球時報、中外文化交流雜志等近20家媒體參會對龍安志進行采訪及會議報道,引起社會各界熱烈反響,增進了海內外作者、漢學家、翻譯家及讀者對“外國人寫作中國計劃”的深入了解。
- 上一篇:“漢學研究大系”專家咨詢會在北京語言大學召開
- 下一篇:漢學||英國漢學界的“玄奘”
- ·索尼婭·布雷思勒與她“中國模式”
- ·翻譯牽動文學命脈 ——訪韓國著名翻
- ·鏈接中國:在澳洲研究漢學
- ·深研儒佛之道——梅約翰教授訪談
- ·翻譯與研究:站在中國文學研究的前
- ·感受中國,書寫中國 ——訪加拿大著
- ·以語言與藝術為橋梁的漢學研究
人物簡介 索尼婭布雷思勒(Sonia Bressler),法國作家,2005年畢業于巴黎第十二大學,獲哲學與認識論博士學位,現任教于巴...
金泰成(???),韓國著名翻譯家,韓國漢聲文化硏究所所長。1959年出生于韓國首爾, 畢業于韓國外國語大學中文系, 獲文...
鄧肯(Campbell Murray Duncan),新西蘭漢學家和翻譯家,曾任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亞太學院漢學系教授,現任《新西蘭亞洲研究雜...
梅約翰(John Makeham) ,著名漢學家,現為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教授,拉伯籌大學中國學研究中心主任,《現代中國哲學》(M...
伊維德(Wilt L.Idema),1944年出生于荷蘭的達倫(Dalen),在荷蘭萊頓大學學習中國語言與文學。1968~1970年先后在日本札幌的...
李莎(Lisa Carducci)是加拿大著名的作家、詩人、翻譯家和油畫藝術家。早年曾就讀于蒙特利爾大學,獲文字學與語言學博士...
林西莉教授 林西莉(Cecilia Lindqvist)生于1932年。瑞典最著名的漢學家之一,也是作家和攝影家。自20世紀70年代起便致力于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