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簡帛《老子》研究述評
摘 要 :美國漢學家關于簡帛《老子》文本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老子》的英譯、文獻學及文字學研究三個方面。本文通過對美國簡帛《老子》研究的相關論著的整理分析發現,美國
《興隆場》的學術價值與伊莎白的中國情懷
伊莎白·柯魯克是北京外國語大學終身榮譽教授,新中國英語教育的拓荒人,在中國生活了近百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友誼勛章”。伊莎白還是一位漢學人類學家,20世紀上半葉在
從中西文化關系的長期發展中尋求文化平衡之道
中國和西方在歐亞大陸架的兩端,中古時期在絲綢之路的駝鈴中,文化的交流主要停留在器物階段上。大航海以后,海路打通,西班牙和葡萄牙這兩個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國家開啟了人類
作為研究對象與對話者的情感漢學
海外漢學是漢學家等國外人士研究中國文化的一門學問。就西方漢學而言,在對作為“他者”的中國文化所開展的研究中,情感與知性因素往往緊密地交織在一起。情感是西方漢學發生
美國漢學家萊爾的學術性翻譯及其譯者慣習形塑
文章基于布迪厄的社會實踐論和西梅奧尼的"譯者慣習"概念,闡析美國漢學家威廉·萊爾的職業發展軌跡及其譯者慣習的形塑。家庭環境的熏陶、早年從軍和在臺灣生活學習數年的經歷及其
中國古典詩歌英譯的探索者——宇文所安的詩歌譯介路徑與特質
本文擬從翻譯家的翻譯動機如何對整個翻譯活動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出發,探析宇文所安的翻譯動機、翻譯觀念、翻譯路徑以及翻譯副文本對中國古典詩歌外譯和讀者接受所帶來的影響,
中國當代文學海外傳播:走向均衡的文學圖景
近些年來中國文化包括中國當代文學在海外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譯介和研究日益增多。然而,作為學術交流和文化交往的海外譯介、研究,與作為權力話語和從文化政治的立場出發的
20世紀西方漢學界的《詩經》文化研究
從文化的角度研究《詩經》,是《詩經》學的重要課題。本文從禮樂文化、物質文化、民俗文化三個方面,初步梳理了20世紀西方漢學界(以英美漢學界為主線)在《詩經》文化研究上的
漢籍在海外的流布樣態與研究取向
[摘要 ] 漢籍的界認、漢籍在海外流布與研究取向等問題,應與漢學這一概念加以會通而進行考察。出于此種考量,應在漢學坐標下提出漢籍的概念,將漢籍的海外流布研究劃分為以日韓
衛禮賢與《易經》研究
衛禮賢德譯《易經》因為得到中國學者勞乃宣之助,得到了理解《易經》的精髓,所以其翻譯準確而實用。不過,他的譯本在國際上引起巨大影響卻是主要因貝恩斯夫人將其譯為英語而
- ·翁鴻鳴:用文學的力量感知實實在在
- ·半個世紀的中國研究——訪澳大利亞
- ·索尼婭·布雷思勒與她“中國模式”
- ·翻譯牽動文學命脈 ——訪韓國著名翻
- ·鏈接中國:在澳洲研究漢學
- ·深研儒佛之道——梅約翰教授訪談
- ·翻譯與研究:站在中國文學研究的前
近期中國文化譯研網(CCTSS)與翁鴻鳴進行了一次線上對話。聚焦中印兩國文化交流,翁鴻鳴分享他的創作與翻譯經歷,介紹...
馬克林(Colin Mackerras)教授是澳大利亞著名漢學家,早年畢業于墨爾本大學,后獲英國劍橋大學文學碩士學位,澳大利亞國立...
人物簡介 索尼婭布雷思勒(Sonia Bressler),法國作家,2005年畢業于巴黎第十二大學,獲哲學與認識論博士學位,現任教于巴...
金泰成(???),韓國著名翻譯家,韓國漢聲文化硏究所所長。1959年出生于韓國首爾, 畢業于韓國外國語大學中文系, 獲文...
鄧肯(Campbell Murray Duncan),新西蘭漢學家和翻譯家,曾任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亞太學院漢學系教授,現任《新西蘭亞洲研究雜...
梅約翰(John Makeham) ,著名漢學家,現為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教授,拉伯籌大學中國學研究中心主任,《現代中國哲學》(M...
伊維德(Wilt L.Idema),1944年出生于荷蘭的達倫(Dalen),在荷蘭萊頓大學學習中國語言與文學。1968~1970年先后在日本札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