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著名漢學家汪德邁教授逝世
來源:北京語言大學 作者:李曉紅 歐明俊 時間:2021-10-18 21:30
10月17日凌晨,法國著名漢學家汪德邁( VANDERMEERSCH Léon Gérard Marie Joseph)先生于法國高善醫院(hôpital Cochin)因病逝世。

汪德邁先生一生致力于中法文化交流,我們深切緬懷汪德邁先生其人其作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
汪德邁(法文全名 VANDERMEERSCH Léon Gérard Marie Joseph,1928-2021),1928年1月7日出生于法國北部 Wervicq-sud 城,法國著名漢學家。先生早年就讀于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法國巴黎),先學習中文(1945-1948),后注冊越南文(1947-1949),于1948年獲得中文業士學位,1950年獲得越南文業士學位(相當于高等學校畢業證書)。先生于巴黎大學(今索邦大學)分別于法學部注冊法學、文學部注冊哲學(1945年),1951年獲巴黎大學哲學碩士與法學博士。1962年獲得法國高等實踐研究院碩士,提交研究中國法家思想的論文:《法家的形成——古代中國特有的政治哲學形成研究》。1975年獲得法國國家文學博士,提交研究古代中國行政機構的論文:《中國古代政治結構與禮儀——王道》。先生先后師從法蘭西學院漢學家戴密微(P.Demiéville)、謝和耐(J.Gernet)、日本京都大學吉川幸次郎 (Yoshikawa Kojirô)、小川環樹(Ôgawa Tamaki)、重澤俊郎(Shigezawa Toshio)、香港大學饒宗頤、后重返京都日本同志社大學(Université Dôshisha), 師從內田智雄(Uchida Tomoo)等教授。
20世紀五六十年代,先生曾在越南、日本以及中國香港工作與從事研究。曾在越南西貢(1951-1955)和河內任中學教師(1955-1958), 于河內大學西貢分部法學系教授古羅馬法。1956年被聘為河內法國遠東學院研究員,戴密微為其指導教師(同時兼任河內路易·飛諾博物館館長,1956-1958)。 自1955年起,先生先后在越南河內(1956—58年)、日本京都(1958—1961年)、香港(1962—1964年)、日本(1964—1965年)、巴黎(1965—1966年),連續任職10年(注解:指任法國遠東學院研究員一職)。先生曾于1959-1961年赴日本京都留學。1966年,受普羅旺斯大學人文科學部吉雍(Bernard Guyon)委托,創辦第一個法國外省大學的中文教學機構,講授語言學、漢語文法(白話文)、中國歷史等課(1966-1973)。隨后先生受謝和耐先生(Jacques Gernet)之邀,擔任巴黎第七大學中文系主任(1973—1979),初為副教授銜,后為教授。之后汪先生任法國高等實踐研究院研究員(É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Études, 簡稱 EPHE,1979—1993),1979-1993年間,在法國高等實踐研究院教授儒家思想史、直至退休。歷任法國高等實踐研究院研究員,日佛會館館長,法國遠東學院院長等職。1991年,先生當選為法蘭西學院(Institut de France)銘文與美文學術院通訊院士(Académie des Inscriptions et Belles-Lettres)。
先生的研究方位涵蓋中國古代行政機構與政治思想史、中國文字學、儒家思想以及漢文化圈的新發展。已出版主要著作十部(法文版),發表論文百余篇。代表作包括《新漢文化圈》(Le nouveau monde sinisé,1986)、《漢學研究》(Études sinologique, 1994,論文集)、《中國人的智慧》(Sagesses chinoises,1997)、《中國思想的兩種原因:占卜術與表意文字》(Les deux raisons de la pensée chinoise, Divination et idéographie,2013)。已翻譯為漢語的著作如下:《新漢文化圈》,陳彥譯,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天》,與湯一介合著,岳瑞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中國文化思想研究》,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6;《中國思想的兩種理性》(金絲燕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跨文化中國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8年版)、《中國教給我們什么?》(金絲燕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中國文化探微》(由深圳大學饒宗頤文化研究院編纂、劉洪一主編的《文明通鑒叢書》第一輯,近期將于商務印書館出版)等。另外,《汪德邁全集》(全十冊),由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策劃,于2020年3月起陸續出版。
先生曾獲法蘭西學院儒蓮獎(1980)、日本“勛二等瑞寶重光章”勛章(1990)、法國國家榮譽軍團騎士勛章(1998)、法蘭西學院銘文與美文學院奧馬樂獎(2005)、法國國民教育學術軍團勛章勛章(2007)、中國政府中華優秀圖書特殊貢獻獎(2016)、于北京獲第五屆“會林文化獎”(2019年1月18日)。
- 上一篇:“文壇百家”:在利茲的中國文學翻譯新中心
- 下一篇:沒有了
滾動新聞/Rolling news
·法國著名漢學家汪德邁教授逝世
·莫斯科舉辦俄羅斯漢學家“公開對話”
·2019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西安)舉行結業
·17國31位青年漢學家9月杭城追尋當代中國“
·中伊文化互譯與漢學發展論壇在德黑蘭舉辦
·中外影視譯制合作高級研修班(SFATD) 成果
·38位青年漢學家:我們畢業啦!
·通知 | 中國時政話語外譯高級研修班即將開
·2018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北京)將于7月
·“中國文化在亞非國家的翻譯與傳播學術研
·CCTSS赴拉美進行多項文化交流
·2016“青年漢學家研修活動”成功舉行
·烏克蘭漢學協會訪問北語
·漢學家孔飛力逝世,曾是“中國中心觀”代
·斯洛文尼亞總理采拉爾來京參觀傳教士遺址
·黃卓越教授出席韓國中語中文學會
·BLCU中外漢學家翻譯家文學翻譯研討會順利
·2015年中外文學翻譯座談會隆重舉行
·2015年青年漢學家研修班順利結業
·馬薩諸塞州大學張恩華來北語講座
·法國著名漢學家汪德邁教授逝世
·莫斯科舉辦俄羅斯漢學家“公開對話”
·2019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西安)舉行結業
·17國31位青年漢學家9月杭城追尋當代中國“
·中伊文化互譯與漢學發展論壇在德黑蘭舉辦
·中外影視譯制合作高級研修班(SFATD) 成果
·38位青年漢學家:我們畢業啦!
·通知 | 中國時政話語外譯高級研修班即將開
·2018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北京)將于7月
·“中國文化在亞非國家的翻譯與傳播學術研
·CCTSS赴拉美進行多項文化交流
·2016“青年漢學家研修活動”成功舉行
·烏克蘭漢學協會訪問北語
·漢學家孔飛力逝世,曾是“中國中心觀”代
·斯洛文尼亞總理采拉爾來京參觀傳教士遺址
·黃卓越教授出席韓國中語中文學會
·BLCU中外漢學家翻譯家文學翻譯研討會順利
·2015年中外文學翻譯座談會隆重舉行
·2015年青年漢學家研修班順利結業
·馬薩諸塞州大學張恩華來北語講座
學者訪談/Interview 更多>>
- ·索尼婭·布雷思勒與她“中國模式”
- ·翻譯牽動文學命脈 ——訪韓國著名翻
- ·鏈接中國:在澳洲研究漢學
- ·深研儒佛之道——梅約翰教授訪談
- ·翻譯與研究:站在中國文學研究的前
- ·感受中國,書寫中國 ——訪加拿大著
- ·以語言與藝術為橋梁的漢學研究
人物簡介 索尼婭布雷思勒(Sonia Bressler),法國作家,2005年畢業于巴黎第十二大學,獲哲學與認識論博士學位,現任教于巴...
金泰成(???),韓國著名翻譯家,韓國漢聲文化硏究所所長。1959年出生于韓國首爾, 畢業于韓國外國語大學中文系, 獲文...
鄧肯(Campbell Murray Duncan),新西蘭漢學家和翻譯家,曾任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亞太學院漢學系教授,現任《新西蘭亞洲研究雜...
梅約翰(John Makeham) ,著名漢學家,現為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教授,拉伯籌大學中國學研究中心主任,《現代中國哲學》(M...
伊維德(Wilt L.Idema),1944年出生于荷蘭的達倫(Dalen),在荷蘭萊頓大學學習中國語言與文學。1968~1970年先后在日本札幌的...
李莎(Lisa Carducci)是加拿大著名的作家、詩人、翻譯家和油畫藝術家。早年曾就讀于蒙特利爾大學,獲文字學與語言學博士...
林西莉教授 林西莉(Cecilia Lindqvist)生于1932年。瑞典最著名的漢學家之一,也是作家和攝影家。自20世紀70年代起便致力于漢...